小雪.戴叔伦
花雪随风不厌看,更多还肯失林峦。
愁人正在书窗下,一片飞来一片寒。
“天地积阴,温则为雨,寒则为雪。”公历每年11月22日左右,太阳到达黄经240度,“小雪”便翩然而来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走低,逐渐降到零摄氏度以下。特别是黄河以北地区,清冷的西北风会携初雪而来,但雪量往往不大,故称小雪。此后,冰雪涂抹出了冬日的白色标识。
01 小雪三候
中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: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。
01 一候|虹藏不见
虹为彩虹,也可以理解为下雨的意思。也就是说进入小雪节气,降水的形式逐渐从雨变为雪了,天上不再有雨,自然也就没有了彩虹。
02 二候|天气上升地气下降
这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。天为阳地为阴,阳气上升阴气下沉,阴阳不再相交,天地间自然一片死寂。这实际上是古人对气候和生命的一种认识。
03 三候|闭塞成冬
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难熬得多,天地间不见鸟兽,人们在播种完最后一茬冬小麦之后,也纷纷躲在屋里开始过冬了。所谓“闭塞成冬”,正是此意。
02
诗词小雪
簌簌洒窗扉
小雪和白露、寒露、霜降等节气一样,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之一。《月令七十二候解集》中说:“小雪,十月中。雨下而为寒气所薄,故凝而为雪。小者未盛之辞。”这个时节天气逐渐变冷,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。
“云暗初成霰点微,旋闻簌簌洒窗扉。”小雪时天气寒冷,但地寒未甚,雪量不大,有时以半冻半融的状态降落,气象学上叫作“湿雪”;有时则是雨雪同降,称为“雨夹雪”;还有时降落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,称为“米雪”。
地白风色寒
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段。但我国各地的冬日景观却大相径庭。
黄河以北地区出现初雪,但雪量一般不大,夜冻昼化。南方很多地方,也是一派初冬景象。而在岭南,由于北面有山脉做挡风屏障,冷空气难以入侵,寒潮减弱,往往呈现“暖冬”景象。但在东北大地,此时早已“跑”进“冰雪封地天气寒”的雪白冬季。俗话说,“小雪地封严”,土地冻结的深度也一日超过一日。
梅雪都清绝
小雪时节,天气虽冷,但胃里却是暖暖的。初入严冬,天气阴冷,正是温补御寒的时候。
在北方,小雪时有吃涮羊肉的习俗。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。”冬季,天干物燥,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。所以在一些地方,过了小雪,农家便开始动手制作春节时即可食用的香肠腊肉。腊肉腌好,意味着团圆的时候快到了。在南方一些地方,还有农历十月吃糯米糍粑的习惯。
小雪节气前后,土家族还有吃刨汤的风俗。刨汤是用鲜肉精心烹饪的一种美食。吃着刨汤,土家族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。
“雪月最相宜,梅雪都清绝。”在银装素裹的冬日,天地静谧而温馨,而素月、飞雪与梅香,又将送来晶莹梦幻的纯净与美丽。